“五子”联动:北京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2-10-17 221 0

“五子”联动,一个具有北京特点的词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两区’建设、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五子”,每一子都立足国家战略,每一子都集聚首都优势。

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了解到,北京以“五子”联动的重大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5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上新台阶,涌现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高精尖经济结构加速形成,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优势更加凸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四成;经济总量先后跨越两个万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4万亿元。未来5年,北京将继续发力“五子”联动,使之成局成势,推动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形成。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

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五子”联动,关键要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第一子”。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北京方向清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目标笃定:到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夏日的雁栖湖畔,青草碧,蓝天远。不远处的展厅内,一个直径3米的LED版“模拟地球”上“风起云涌”,模拟展示着不同时期地球的大气、海洋、植被等状况。今年3月,位于怀柔科学城东区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成功完成联调联试和工艺验收。

聚焦原始创新,曾经看山看水的京郊怀柔,一座聚焦原始创新的科学城已拔地而起。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于2020年10月开始进入科研状态,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于2021年6月28日安装首台科研设备电子枪……“十三五”时期规划建设的29个科学设施平台已全部落地,国家重大科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

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效果已然显现。如今,包括怀柔科学城在内的“三城一区”,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北京全市GDP的1/3。

抓紧实现“从无到有”,重点突破“从0到1”。近几年,围绕信息、生命、能源、量子、人工智能等领域北京持续发力,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先后落地。以“五新”机制在前沿领域布局8家新型研发机构,实行资金使用负面清单管理,涌现出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等一批世界领先重大成果。

“我国科学家实现百公里距离量子直接通信。”今年4月,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传出的消息,刷新了世界纪录。项目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感慨万千:“这里面有团队的努力,但根本上是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科创30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5年来,北京的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先行先试,不仅仅是为了打破藩篱、跨越鸿沟,更重要的是探索经验,使其可推广能复制。”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典型,中关村示范区已有3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实施。

“两区”建设成为开放发展新高地

最近,由新加坡一家企业投资建设的“跨境贸易智能民生供应链运营总部”正式落户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项目建成后将把全球水果、生鲜等产品进口到国内北方地区,同时也可把京津冀产品通过大兴机场丰富的国际货运航线运往世界各地。

随着大兴机场临空区政策叠加的优势加速释放,一个个项目迅速落地。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内累计完成194家注册资本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的注册工作,总注册资本688.4亿元。“我们以‘两区’建设为牵引,围绕全球临空经济区建设发展新标杆目标,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临空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罗伯明表示。

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一年多来,“两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三大特征,立足降成本、享便利,创新实施了上百项政策制度创新,进一步筑牢了“两区”的开放引领优势。

在“两区”建设带动下,北京对外资吸引力更加凸显。2021年北京市新设外资企业达到1900多家,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今年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达到了60亿美元,同比增长21.9%。

“五子”联动促发展,北京不仅落好了“两区”建设这一子,还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奏响新乐章。

6月18日,作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6个商品消费提档升级的重点项目之一,首钢园·六工汇购物广场正式亮相,该项目主打“体验+展厅+餐饮”综合型消费,成为北京西部地区又一消费新地标。

首店是城市魅力的标志,近3年来,北京首店政策引导效用逐渐显现,累计开设首店、旗舰店2160家。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开设198家首店、旗舰店。在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首发首秀的同时,北京还加强对传统商圈提升的政策统筹,支持存量商业建筑和内装升级。

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北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的重要抓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以优质供给带动消费升级,有助于打通经济循环。”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下出“先手棋”

向着前沿奔跑,北京树起新标杆:2021年8月,北京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并发布实施方案。这既是一个基于产业优势的务实举措,也是一个需要探索前行的勇敢挑战。立足自主创新,突破数字技术重点、难点,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底座建起来。

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获批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成形。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运行,实现新型交易模式。工业数字化持续提速,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国家顶级节点指挥运营中心,成为国家工业大数据交互的枢纽,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接入资源量、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智慧城市2.0建设全面启动,“网、图、云、码、感、库、算”与大数据平台“七通一平”数字城市底座基本成形,“京通”“京办”“京智”成为智慧城市的统一服务入口。

数字新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扎根在一家家企业中,落实在一个个项目上。

走进北京的高端制造企业,处处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大戏:数字化转型造就新的京东方,现在,全球每4个智能终端,就有一块显示屏来自京东方;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等成为行业标杆;2021年10月,北京现代一工厂智能“变身”理想汽车全球旗舰工厂,这个项目的总投资超过60亿元,背后是10万台纯电动汽车的年产能……

2021年,北京在建新基建项目282个,完成投资增长26.4%,占全市投资比重9.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超5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53%。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加快。

在北京,领先的数字技术使头部企业创新、创收能力增强,18家超百亿元规模的软件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引领全国。涵盖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嵌入式软件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已形成,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活跃、软件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完整的城市。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40.4%;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表现突出,全年营业收入达到2.2万亿元,继2018年突破万亿元规模后,仅用3年时间实现翻番。

“五子”联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科技创新的动力、数字经济的活力,不断向天津、河北释放,带来协同发展的新动能。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地区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9家,占全国的12.4%,其中天津、河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2021年均实现翻倍增长。

“五子”联动,一个具有北京特点的词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两区’建设、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五子”,每一子都立足国家战略,每一子都集聚首都优势。

记者从正在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了解到,北京以“五子”联动的重大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5年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上新台阶,涌现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高精尖经济结构加速形成,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优势更加凸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四成;经济总量先后跨越两个万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4万亿元。未来5年,北京将继续发力“五子”联动,使之成局成势,推动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形成。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

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五子”联动,关键要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第一子”。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北京方向清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目标笃定:到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夏日的雁栖湖畔,青草碧,蓝天远。不远处的展厅内,一个直径3米的LED版“模拟地球”上“风起云涌”,模拟展示着不同时期地球的大气、海洋、植被等状况。今年3月,位于怀柔科学城东区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成功完成联调联试和工艺验收。

聚焦原始创新,曾经看山看水的京郊怀柔,一座聚焦原始创新的科学城已拔地而起。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于2020年10月开始进入科研状态,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于2021年6月28日安装首台科研设备电子枪……“十三五”时期规划建设的29个科学设施平台已全部落地,国家重大科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

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效果已然显现。如今,包括怀柔科学城在内的“三城一区”,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北京全市GDP的1/3。

抓紧实现“从无到有”,重点突破“从0到1”。近几年,围绕信息、生命、能源、量子、人工智能等领域北京持续发力,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先后落地。以“五新”机制在前沿领域布局8家新型研发机构,实行资金使用负面清单管理,涌现出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等一批世界领先重大成果。

“我国科学家实现百公里距离量子直接通信。”今年4月,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传出的消息,刷新了世界纪录。项目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感慨万千:“这里面有团队的努力,但根本上是新的体制机制,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

“科创30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5年来,北京的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先行先试,不仅仅是为了打破藩篱、跨越鸿沟,更重要的是探索经验,使其可推广能复制。”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典型,中关村示范区已有3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实施。

“两区”建设成为开放发展新高地

最近,由新加坡一家企业投资建设的“跨境贸易智能民生供应链运营总部”正式落户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项目建成后将把全球水果、生鲜等产品进口到国内北方地区,同时也可把京津冀产品通过大兴机场丰富的国际货运航线运往世界各地。

随着大兴机场临空区政策叠加的优势加速释放,一个个项目迅速落地。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内累计完成194家注册资本5000万元及以上企业的注册工作,总注册资本688.4亿元。“我们以‘两区’建设为牵引,围绕全球临空经济区建设发展新标杆目标,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临空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罗伯明表示。

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一年多来,“两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三大特征,立足降成本、享便利,创新实施了上百项政策制度创新,进一步筑牢了“两区”的开放引领优势。

在“两区”建设带动下,北京对外资吸引力更加凸显。2021年北京市新设外资企业达到1900多家,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值。今年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达到了60亿美元,同比增长21.9%。

“五子”联动促发展,北京不仅落好了“两区”建设这一子,还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奏响新乐章。

6月18日,作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6个商品消费提档升级的重点项目之一,首钢园·六工汇购物广场正式亮相,该项目主打“体验+展厅+餐饮”综合型消费,成为北京西部地区又一消费新地标。

首店是城市魅力的标志,近3年来,北京首店政策引导效用逐渐显现,累计开设首店、旗舰店2160家。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开设198家首店、旗舰店。在引进国内外高端品牌首发首秀的同时,北京还加强对传统商圈提升的政策统筹,支持存量商业建筑和内装升级。

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北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的重要抓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以优质供给带动消费升级,有助于打通经济循环。”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下出“先手棋”

向着前沿奔跑,北京树起新标杆:2021年8月,北京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并发布实施方案。这既是一个基于产业优势的务实举措,也是一个需要探索前行的勇敢挑战。立足自主创新,突破数字技术重点、难点,把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底座建起来。

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获批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成形。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运行,实现新型交易模式。工业数字化持续提速,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国家顶级节点指挥运营中心,成为国家工业大数据交互的枢纽,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接入资源量、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智慧城市2.0建设全面启动,“网、图、云、码、感、库、算”与大数据平台“七通一平”数字城市底座基本成形,“京通”“京办”“京智”成为智慧城市的统一服务入口。

数字新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扎根在一家家企业中,落实在一个个项目上。

走进北京的高端制造企业,处处可以看到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大戏:数字化转型造就新的京东方,现在,全球每4个智能终端,就有一块显示屏来自京东方;福田康明斯灯塔工厂、小米黑灯工厂等成为行业标杆;2021年10月,北京现代一工厂智能“变身”理想汽车全球旗舰工厂,这个项目的总投资超过60亿元,背后是10万台纯电动汽车的年产能……

2021年,北京在建新基建项目282个,完成投资增长26.4%,占全市投资比重9.1%,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超5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53%。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加快。

在北京,领先的数字技术使头部企业创新、创收能力增强,18家超百亿元规模的软件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引领全国。涵盖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嵌入式软件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已形成,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活跃、软件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完整的城市。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1.6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40.4%;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表现突出,全年营业收入达到2.2万亿元,继2018年突破万亿元规模后,仅用3年时间实现翻番。

“五子”联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科技创新的动力、数字经济的活力,不断向天津、河北释放,带来协同发展的新动能。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京津冀地区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9家,占全国的12.4%,其中天津、河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2021年均实现翻倍增长。

相关文章

下游备货增加 造纸行业步入季节性旺季
海上风电投资建设加快 相关设备企业将受益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1.3万亿斤
全国秋粮收获已达到10.78亿亩
四部门发文对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职工医保单位缴费
“链”上助企 用“信”纾困

发布评论